赫德来稿 | 十年资深幼儿教师:做一个鼓励孩子犯错的成年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老话了。
可往往大部分成人都会接受自己所犯下的小错误,但如果是换做自己的孩子呢?
往往你就会变得火冒三丈,怒发横冲,仿佛是无法原谅的大事儿似的。自己内心得到了宣泄,可是孩子可能却被你的表现和话语吓傻了。
道理大家都懂,可为什么一换成了自己的孩子,场面就无法控制了呢?
在我们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点错是很正常的事,父母也应该允许孩子犯错。犯错应该是他们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把他们的孩子归类为失败,严厉地责备他们,甚至阻止他们犯错,这将会让孩子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就像朱永新在《让孩子创造自己》一书中提到的,成长是个“试错”的过程。孩子的心灵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敢说、不敢做了,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今天的文章来自青岛私立学校赫德幼儿园老师Vivian Zhang,她从自身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犯错这件事,希望可以给到家长们启发。
01 注重孩子的亲身感受
一年前跟儿子走在路上,碰到过这样一个场景:
一对父子,爸爸抱着孩子大热天排了老长的队伍,终于买到了他喜欢吃的甜筒冰激凌。可当孩子接过甜筒刚吃没几口,就因为自己乱跑,一下子把手中的甜筒掉到了地上,同时自己也摔了一个大跟头。孩子在地上哇哇大哭,爸爸看到这一番场景,怒气直冲头顶,孩子换来的是一通破口大骂。
儿子看到这一幕后,好奇地问我:“妈妈,那个小朋友摔倒了是不是感觉很疼才会哭的那么厉害呀?不过,被他掉在地上的冰激凌的确是很可惜,因为还没吃几口呢!”
儿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评价了他的感受——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惋惜。
我借机问到:“那如果换了你是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说:“我觉得既然已经犯错了,那就总结一下经验,下次不要在吃东西的时候乱跑,这样就不会摔疼自己,也不会把冰激凌掉在地上啦!”
8岁的儿子说出这样的话,让我很惊喜,这应该跟我平时对他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人过于关注孩子的“错误”,并且针对“错误”带来的过失无限放大,甚至会妄加推断未来失败、无能的表现会再次上演,以至于孩子失去了犯错的勇气,因为害怕犯错而不再尝试去做任何事情。
但我们都知道,由于孩子身心发育不全,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犯一些小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那些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在他们最终成功之前,也是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错误,才有可能换来最终的成功。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大人的横加干涉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包办代替,随意插手,也会少了孩子自己的亲身体验,破坏了孩子的人生完整性。许多时候,孩子亲身经历远比大人的谆谆教诲要深刻许多。
02 帮助孩子建立“我可以改正”的积极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有留意身边隔辈带孩子的家庭,你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人对于如何爱孩子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代替孩子做事情。
我看到爷爷奶奶拉起正在玩泥巴的小孙子,一个拧开瓶子、一个帮忙搓手的;餐厅里在一旁自己还没吃饭呢,就先大口大口往孙子嘴巴里喂饭的外婆;雨天里,爷爷单手撑伞,另一只手还抱着撑一把小伞的孙女……
我想说:
如果孩子没有抚摸过泥土,怎会知道泥土的软黏和多变;
如果孩子没有拿起过碗筷,怎会知道餐具的使用方式和便捷;
如果孩子没有扑腾过水花,怎会知道水流的湿润和灵动……
书本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远远没有从现实生活实践中收获的亲身经验来的更加真挚,我们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直面挑战,勇于大胆尝试和突破自我。成人的包办代替则是剥夺了孩子独立与世界相处的机会。
现在的我每天在班级里跟孩子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老师也是。但犯错之后呢?你是选择总结经验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还是漠视它不管不问?”
犯了错并不可怕,教孩子正确地面对并处理错误,是让孩子成长的好机会。
午餐时间,孩子们取餐完成都会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品尝着美味午餐。
每天除了有营养丰盛的餐食外,还会搭配两种汤品自助选择,所以我们给了孩子自己盛汤、端汤的工作。
有一次,大家都沉静在优美轻音乐享受午餐的时光,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让所有孩子的目光都投向了站在原地不动,满身遍地是汤的小A身上。她呆呆的眼神望向我不知所措,一句话没说,但是我已经能感受到她其实是在焦急地在向我求助。
我蹲下身子,拉着她的小手轻声问道:“小A,你怎么了?”
小A小声的说道:“我把它洒了。”
“汤洒了没关系,你没事儿吧?”
“我没事儿,就是我有点担心,你看到会生气。因为我刚才走的太快,一只手没拿住,所以……”
“老师不会生气的,因为你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我觉得我可以把地上的汤用拖把擦干净。”
“我觉得不如我们先去把湿衣服换下来,然后再去收拾地面你会比较舒服方便一些,你觉得呢?”
在帮助小A换衣服的时候,她跟我聊了好多,针对这一次突发小状况,自己进行了反思。换好衣服之后的果果,洗手间迅速拿起小拖把就开始忙着拖地,收拾做清洁的工作。
结束后,还不忘记再去给自己盛一碗汤。这次小A端着汤走回位子的时候,格外的小心,小眼睛紧紧地盯着双手胸前端着的那碗汤,弓着腰走地缓慢。当她坐在座椅上,悬着的那颗心也终于放了下来,小脸儿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之所以设计让孩子们自助端汤,就是会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在班级里给孩子准备了很多清洁打扫物品,为的也是给孩子们提供可以修正“错误”的机会。
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不妨也可以试试这样的引导方式:
“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办?”
“你希望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让孩子感受到,即使在犯错的时候,我们还是永远支持他的,孩子在犯错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引导和教育的最好时机!
接纳与引导,而并非责骂与指责。
我们要智慧地把“错误”转化为引导孩子发现自我的好机会。帮孩子树立自信心、自尊感和正确的“错误观”,让孩子安心、勇敢地探索新事物,发展自我意识。
03 适当鼓励、与孩子一起从错误中学习
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做得好、做得对我会鼓励,但是孩子犯错了我怎么鼓励?我总不能鼓励他再次犯错吧?“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父母们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看一看下面的话,是否对你有所启发。
“你把花瓶打碎了,我知道这不是你希望的,而且你也是会想,下一次怎么做才会去避免花瓶掉在地上,对吗?”
“妈妈相信你,你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且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对吗?”
“爸爸相信你能从错误中有所收获并得到学习,我们一起来进行头脑风暴,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怎么样?”
所以,鼓励不是赞美,不是空洞无物的表扬,鼓励可以用在任何孩子需要赋能的时刻,应与孩子的行为相匹配,关键在于,父母们如何看待孩子“犯错误”这件事。
对于孩子犯的那些错误,只要有利于他们的思维创新,有利于它们未来身心的健康成长,请您允许甚至鼓励他们犯一些天真的错误,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孩子在失败和犯错的过程当中慢慢地走向成功和自信,也不至于让孩子未来成为那种畏手畏脚什么都不敢做的人。
我们要把孩子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变成一个谴责的机会。
犯错并不可怕,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断犯错又不断改错的过程,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